“这时候我希望大家能回想一下细胞膜的结构——磷脂双分子层跟蛋白质。其中磷脂类里还包括了糖脂,蛋白质包括了糖蛋白、蛋白、受体、离子通道和激酶等等。”

        顾棠翻了一页ppt。

        “那么这里头最容易检测的是什么呢?我先排除了gpcr,这也是一大类近年研究的比较热门的受体。再加上gpcr是响应外部信号的,做了两个结合实验之后,这一大类受体被排除了。”

        “下一步我排除的是激酶,这个主要是通过nadh和nadph的氧化还原方向,这样就把所有的激酶都排除了。”

        “下来就是一个个排除研究比较透彻的细胞膜受体。”

        “接着排除了一部分的糖蛋白。”

        “之后我做了patch_cmp,发现了细胞膜电位的改变,这让我把目光放在了离子通道上。”

        “之后整整5个月没有结果,相信我,我差点就去纯化蛋白,去做三维构象,去找可能的结合位点了。”

        下头又有几声笑,大家基本都知道全靠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立体图跟疏水区等等结合位点是多么不靠谱。

        “直到那年的圣诞节前夜,我忽然灵光一闪!这个念头忽然就出现在了我脑海里,对啊,改变膜的通透性,除了离子通道,还有可能是脂质啊?至于为什么以前我没想到这个,大概是根据我目前的知识,我觉得可能性非常低吧,比跟糖脂结合的概率还要低。”

        下头有人笑了起来,跟顾棠同校的教授问了一句,“你知道到的,我以为你们不过圣诞节的,我印象中你们是过春节?除夕?正月初一?原来你圣诞前夜还在实验室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