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千年的琥珀万年的蜜蜡,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琥珀的形成条件,需要在古代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所以琥珀又被称为“松脂化石”,也就是俗称的生物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以及古老的昆虫,动物或者植物碎屑。

        常见的琥珀种类有很多,诸如金珀、蓝珀、绿阳珀、血珀、花珀、宗柏珀……以及缅甸根珀等等。

        而在九州古代,琥珀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九州古代人们认为琥珀是老虎死后的精魄入地化为石,另一种说法是老虎的眼泪,所以古时的九州人认为,琥珀有着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宋代四川人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收录了许多蜀地的奇闻趣事,其中就有一则老虎魂魄入地化作琥珀的传说。相传江堰一带经常受到老虎侵扰,猎人勇士李次口杀死老虎,然后绘声绘色的向他人描述自己打死老虎后的场景,说老虎一旦被打死,其魂魄会顺着眼睛渗于地中。而老虎死时头正对的位置,在黑夜里顺着虎头的位置掘地三尺,便能挖出老虎魂魄凝聚而成的宝石。

        添油加醋的故事,在现代人听来,也就只是当做笑话一个,听听罢了。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有很多人信以为真,其中不乏名人,最有名的当属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时,李时珍这样写道:“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

        古人用“虎魄”来指代“琥珀”,除以讹传讹的打虎故事,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外,还有九州古人对于老虎这种百兽之王的崇拜。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中,就记载了许多汉代与鬼神崇拜有关的丰富,其中就提到老虎在古人心中是神奇力量的的化身。“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而在古代帝王眼中,琥珀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是佛教七宝之一,据记载“皇帝朝珠杂饰为天坛用青金石,地坛有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也就是古时皇帝在祭祀天地日月时,分别佩戴不同材质的饰品。

        九州出土最早的琥珀,是三星堆出土的,提起三星堆,但凡是个九州人,基本都耳读目染的很熟悉。首选想到的,也一定会是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金杖,、青铜人立相等等,但事实上,九州考古学家发掘出最早的琥珀,就出土于三星堆的一号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星堆一号祭祀坑被发现,在坑口东南壁正中及东南壁东侧、西南壁南侧,各开有巷道与坑口垂直相通,坑内掩埋的器物有铜器、金器、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共计四百二十件。另外还有骨器残片十件,象牙十三枚,海贝六十二枚,以及三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然后就是一枚心形琥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