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十三朝古都洛城南郊,两山对峙,伊水中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故龙门又称伊阙。佛光山色,风景秀丽,宋代苏过“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描述的就是龙门石窟所在位置的天阙奇观。

        “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龙门由大禹治水开凿,鱼鱼龙门的传说便源于此。

        《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相传禹劈伊阙,黄河中鲤鱼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波浪滔天,鲤鱼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化身为龙,跳不过者额头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大诗人诗仙李白《赠崔御史》:“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石窟开凿前,曾经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秦大将白起率领秦军大坡魏韩24万联军,荡平秦军东晋之路。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以不可抗拒之势迅速扩张。

        过去人们认为龙门石窟营造自北魏至宋,其实不然。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城前后,经历了东西魏、北齐、北周、再到隋唐至宋等朝代,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了十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一千四百余年,才终于在伊水东西两侧的峭壁上,开凿出了南北长达一公里的石窟,是世界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最高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可惜如今多已褪色,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九州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九州各大石窟之首,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则天根据自己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所凿的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