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众圈内前辈,这样左一句右一句‘先生’、‘您’的恭称,王小涛被弄得很不自在。

        但是没办法,在这些真正把古玩当做生命的前辈们心中,圈子里不论年纪大小,达者为先,于是他只能是无奈的接受这样的恭称。

        对于这几位古老的老伙计们,所拿出来的全部东西,王小涛都根据脑海中响起的鉴定声,那所呈现出的从制作开始到流传至今的一幕幕画面,逐一给出了详细的鉴定情况,以及一锤定音的鉴定结果。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器型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只想,底部比较小,器型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磁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装,足部结束部分稍向外撇。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儿子,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梅瓶则以肩部丰满著称,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着重图案化,龙纹较为死板。”

        “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发展,有的向瘦长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但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期有所下降。

        “所以梅瓶如果说宋代的造型挺秀、俏丽,倾向于女性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倾向于男性特征,而到了清代的每名,则因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协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水平,价值自然也要大打折扣。”

        “这样一件青花缠枝牡丹梅瓶,瓶唇口外撇,短颈溜肩、下渐收至底,通体青花纹饰,肩部绘制牡丹及牡丹花瓣纹,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大名万历年制’横行六字款。”

        “特征完全符合明青花梅瓶的一切特征,乃是万历青花梅瓶中,难得的精品!”

        王小涛很快就对第一件的梅瓶,先是给出了自己对于梅瓶的分析介绍,然后是鉴定结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