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八月十九日,六岁皇子朱慈淼由正阳门入城,接受大元帅隆重欢迎。皇帝正式登基典礼的乐歌是冯铨所作,他此前已与李明睿一起受命制定太庙和稷坛的典礼仪式。

        在大明官场,年过四旬的冯铨尽管风评恶劣,受到清流们的一致抵制,不过此人却被公认为精于礼仪,尤长于登基之典——毕竟这位三朝元老曾给三位短命皇帝举办过登基典礼——在大元帅“感召”之下,冯铨倾尽全力,新天子必须于新的一轮甲子日落在阴历双十日1628年11月8日。所以,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冯铨、李明睿等礼部官员,反复彩排,带着年幼的朱慈淼一遍遍重复登基仪式的演练。这些仪式彩排,母宁说是对登基典礼的精益求精,不如说是对大元帅赫赫战功的一次次肯定。

        直到阴历十月初一,朱慈淼被带到北京南郊的天坛,预定在那里祭拜天地,与此同时,礼部官员们来到紫禁城中的太庙和社稷坛,举行冯铨等人早已制定好的仪式。

        十月初二日,朱慈淼拜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胤植为衍圣公,圣徒后裔五经博士等官袭封如故,十月初二日,“以辽王齐孟功高,命礼部建碑纪绩”。

        十月初十日,朱慈淼即位于太和殿,建元明启,以今年为明启元年。十月十七日,明启帝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十一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并大赦天下。十八日,明启帝颁布制书,对齐孟的功绩做了言过其实的称誉,制书不仅将靖难之役胜利归功于辽王,还称赞齐孟在万历四十七年到天启七年,征伐察哈尔蒙古部落、屯田义州、围攻松山、锦州城战和驱逐伪帝崇祯的入关之战中战功赫赫,帮助朱明朝廷实现了中兴,实现了从太祖洪武时代都没有实现的伟大功业。

        是辽王让大明得以重生,这也是小皇帝明启年号的由来。

        六岁的明启帝在制书中是这样写的:

        又辅朕登极,左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昔周公奉武王遗命,辅理成王,代理国政,尽其忠孝,亦皆武王以成之业。

        这道制书的起草人,若非大学士钱谦益,便是内阁首辅温体仁。总之,在他们的描述下,齐孟成为超越周公的神奇存在。

        “辽王又率大军入山海关,破贼兵三十万,遂复燕京,抚定中夏。迎朕来京,膺受大宝。”

        不久后,鉴于六部人员缺失,京师残破,明启帝又委任辽王为兵部尚书监工部尚书,编练新军,兴建北京城。加之辽王心腹,遍布朝野,至此,大明上下,再无一人能与齐孟匹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