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年头既没有失业保险又没有低保补助,失业工人的下场b现在凄惨得多,在经济形势最悲催的那些年头,每天早上在上海街头都能找到不少饿Si冻僵的“路倒”尸,而苏州河里的浮尸数量,估计也能跟当今的印度恒河相b――现在明白为什么能够在上海组织工人起义了吧!

        在旧上海真正一直保持着畸形繁荣的,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得益于聚居在上海租界的大批富人,十里洋场的消费能力一直非常旺盛,总算是给了穷人们拉h包车、当小贩、擦皮鞋和混黑帮的生存机会。

        当然,如今绝大部分的民国背景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主角一旦到了那个时代,通常都会自动投胎成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最起码也是小资阶级的文人墨客,住的地方多半是在公共租界,经历的都是风花雪月、灯红酒绿、香车美人、恩怨情仇……至于脏乱破败的棚户区,恐怕往往连一个片段都懒得落笔。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探讨一下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生活吧。

        通过民国时期的老电影、老照片,还有那个时代一些文人写的生活散文,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上海租界,是一个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的地方――这里有一掷千金的富豪子弟,有穿蓬蓬裙参加化装舞会的nV大学生,有盛况空前的集T婚礼,有红透半边天的着名歌星及其粉丝群,有摆着诱人姿势拍睡衣广告的模特儿nV郎,有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讲座,有熙熙攘攘的GU票交易市场,街边报亭里摆满了封面靓丽的外文杂志,电影院里有从美国好莱坞空中邮递过来的新cHa0大片……总之,从外表上看,这似乎是一个与当今shijie相b没太多差距的摩登时代。

        很多追求小资情调的人,从林徽因、张Ai玲、郁达夫等人的文章中,想象出了一个社会价值观多种多样,人X自由解放的浪漫时代,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小资风格。…,

        但是,我们人类毕竟是不能只靠浪漫和情调来生活的。当时租界里的小资文人们,生活压力其实一点都不b当今社会的白领们低,而生活水平还远远不如现在。

        沈从文在小说里写过民国时代的一对小资夫妻,男的政法大学毕业,在上海某机关做小职员;nV的北京nV子师范大学毕业,专职做家庭主妇,生了4个孩子。在当时的上海,一般公司职员的月薪大约是20银元左右,而这位当丈夫的却有60元月薪,想必肯定是在某个很有油水的单位里了。

        但是,由于上海的物价高昂,房价更是北京的十倍,饶是这位男人已经很能挣钱,他们这对小资夫妻的日子依然很窘迫――由于租不起一整间公寓,他们一家六口人不得不住在半间公寓里,中间用木板隔开,另外半间住着沈从文,平摊下来连20个平方米都没有。而就连这么半间公寓,当时都要收每月13元的房租(后来涨到了20元),每个月还要收10块大洋的水电费。光是这两样,每个月的收入就去了一半,剩下的钱用来吃饭和给小孩买西洋N粉,就已经用得JiNg光,结婚八年了都还剩不下什么钱。

        ――在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一度电平均要收0.3~0.5银元,相当于如今的52元到87元(新台币),显然是贵得多了。幸好那时候也没有空调、冰箱、微波炉这些耗电大件,光是照照电灯听听收音机,应该还能凑合。

        所以,那年头的小资们别看出门就是西装革履,金丝眼镜,一块流利洋文。偶尔还会出席一些宴会,跟西洋nV子跳跳舞,生活得貌似很时尚。但真正回到家里,恐怕多半还是住着亭子间,吃着咸菜泡饭,头顶还挂着小孩的尿布……也就跟当代的“蜗居”、“蚁族”差不多。若是再穷一点,就要去闸北住棚户了。

        当然,b起江浙乡下那些连米饭都吃不起,只能啃地瓜g度日,还要担心农民暴动的破产地主,上海的“蚁族”们已经很幸福了――虽然能混上教授的小资文人们明显还要更幸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