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的仿制可以说是目前兵工厂的头等大事,就连张万和也不敢有半点疏忽。

        于是包括张万和在内的几个主任基本把手头的事放下了,优先弄火炮和炮弹。

        翻砂铸形这个步骤比较快。

        其实如果到了正规的生产步骤还是要谨慎的,因为炮弹的尺寸大小要与火炮口径能对上,否则大了塞不下,小了密封性不好影响射程。

        不过此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韧化”是否可行,所以这方面暂时没有要求,大概的设计了一下然后就在二分厂整出了五十几个炮弹壳。

        然后将炮弹壳一个个排列在方炉内,覆盖上细砂,准备点火时才碰到一个难题。

        “咱们怎么知道炉温啥时候到950度呢?”五金问:“总不能用手去试试,看看温度是900度还是1000度吧?”

        “观察火的颜色。”二分厂主任张若中在这方面有些经验,他回答道:“色彩结合亮度可以大致判断炉温,不过必须得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二分厂就有几个。”

        “那还愣着做什么?”张万和说:“去把这几个老师傅都调来。”

        张若中应了声,就安排人去喊了。

        苏欣对此有疑虑:“厂长,不是我不相信这些老师傅。人为看火肯定有误差,同样的火让每个师傅来看都不一样,何况老师傅就这么几个……”

        “这好办!”张万和心急火燎的说:“让老师傅带几个徒弟,另外,拿个小本本把亮度、色彩变化等要点一个个都记下来。谁要是留一手,我张万和跟他没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