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赵是坐落在河东省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因为土地严重盐碱化,一到春天,地下盐碱都冒了出来,地上白茫茫的一片,看上去,就像下了一场雪,所以就叫盐碱赵。

        盐碱赵,村子不大,才50、60户人家,400来人口,全村就一个生产队,村长也就是生产队队长。

        还有几天就到芒种了,小麦已经变黄,一阵风刮过,形成金灿灿的麦浪。

        俗话说:芒种忙,三两场!收割就在这两天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殷切的希望今年的小麦能有个好的收成,只有小麦收成好,每家每户就能多分几十斤小麦,才能多吃几顿白面馒头。

        这时候,农村的日子还是很难过的,忙活一年,结果分到的粮食还不够吃饱肚子,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白馒头,几乎顿顿都是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红薯干、红薯窝窝,吃得所有人胃发酸、烧心,因为红薯含糖量高,农村卫生条件又差,所以人身上都长了虱子。

        小的时候,赵若涵不懂,会问爸妈既然馒头比红薯好吃,那为什么还要种那么多红薯呢?全部种小麦不就好了。

        实际上就是,春红薯、晚红薯,一茬又一茬,种小麦的耕地还不到种红薯的一半。

        现在已经十五岁、读初中二年级的赵若涵再也不会问这个愚蠢的问题了,因为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整个长丰镇公社就一所中学,方圆二十几里的初中生都到这所中学读书,相比于距离远的同学,赵若涵还是很幸运的,他们村离镇上只有七八里,如果沿河堤的话,路程也就只有5、6里。

        他们学校早上5:30,开始上早自习,晚上,8:30下晚自习,大部分学生都住校,只有学校周边的学生选择走读,但是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赵若涵也选择了走读,原因无它,只是因为住校的话每学期要多交2块钱的住宿费,就因为这2块钱,赵若涵不得不走读。

        为了不耽误上早自习,每天凌晨4:30,赵若涵就要起床,晚上9点多才到家,每天早上,在沿河周边的几个村子还在沉睡时,赵若涵已经沿着河堤走了几里路了,每天陪伴她的只有窸窸窣窣的虫鸣和满天的繁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