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的招募还在继续,哪怕不为了人口,就为了恶心朱家父子,也要可劲的招人。

        高句丽这边能得到消息的基本上都跑去报名了,在肚子与国家之间,高句丽百姓果断选择了前者。

        西山煤矿从开矿的第一天,号子就没停下来过,大量的煤炭被身强力壮的男人从地下挖出来,再由老人和孩子粉碎,最后由妇人们一筐一筐从山里背出来。

        看似惨无人道,实则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吃上一顿饱饭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更不要说矿山这里每天管两顿饱饭,每餐还有一大块肥肉。

        这样的日子就算在高句丽也不见得每天都过得上,在矿山开点矿算什么,力气这东西睡一觉就会自己回来,一天吃两顿饱饭的日子可不常有。

        有了煤炭,李恪的焦炭工坊也顺利开工,只不过这里用的工人都是幽州本地人。

        能在农闲时节出去打一份工,赚一份工钱补贴家用自然是好的,所以来工坊务工的人并不在少数,许多人甚至还拉家带口一起来上工,不图别的,就图工坊里有识字的先生可以教孩子学些东西。

        李恪不是大善人,败家只是他展示给外人的表现,实际上他打算把幽州打造成一个北方重镇,一个集矿产、冶炼、制造于一身的重工业城市。

        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在败家,卢龙城里缴获回来的一千万贯被他眼都不眨的拿出一百万贯买了粮食,幽州左近州府的商人都快要疯了,倾巢而出奔向四面八方,通往幽州的官道上不分昼夜总有运粮的队伍在赶路。

        李恪自然也没闲着,趁着大王城那边还没打起来,他带着薛仁贵和王若雨回了幽州,并在城外圈了一块地,集中幽州所有的能工巧匠,利用五天时间打造了一个勉强能用的高炉。

        不大,最多也就是日产数千斤钢铁的样子。

        但这已经足够了。

        有了高炉,很快便浇筑出数门土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