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五章两全之策

        作为后来人,林啸他们都知道,要让国家走出这个怪圈,唯一的良方,就是彻底剥夺这帮蛀虫的特权,让占据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从麻木中觉醒,努力建立一个平民化的公平社会。

        其中,显性的措施,说起来无非就是三条——土改、税收和吏治。

        通过土改,将大地主手中的土地收归国有,并把耕种权交还给全体农民,只有摒弃土地私有化,才能杜绝土地买卖,从源头上斩断土地兼并现象,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

        其次,必须将粮、盐、铁、矿山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主要商业种类,暂时由国家专营,严厉打击官商勾结、寡头垄断等丑恶现象,并通过盐铁税来平抑物价,做到适当的劫富济贫。

        以上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复杂,真正要做好,关键在于第三点——吏治,而这一点,正是令林啸极为头疼的地方。

        要知道,打破一个旧的统治体制很容易,无非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然而,要按规划重建一个新的国家政权,才是更为艰巨的。

        总不能推翻了老的特权阶级后,重新培养一批新的权贵上台吧,那样的话,真的就成了新瓶装旧酒,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所以,李涛迫不及待地着手培训大批土改干部,从长远来说,也是在为以后的地方治理储备人才。

        林啸知道,在军管的配合下,向各地派驻土改工作组,仍然只是李涛的权宜之计,他要培养的,肯定不仅仅是土改人才。

        主力部队早晚要走,军管结束后,根据地的军政必定分离,江南一带,从来就是全国的主要财税区,这里除了农业,还有较为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

        就苏州和湖州一带来说,这里的桑蚕业特别发达,是主要的生丝产地,丝绸贸易量惊人,历代以来,从罗马、波斯、阿拉伯、奥斯曼等十几个帝国吸取了巨额的金银顺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