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银抵达到了他们所在的镇子,听着车夫说,这个地方叫斜口镇,事实上这个地名是有来历的。

        据说,汉高祖刘邦鸿门宴中借故如厕,在樊会的护卫下乘车西逃,途中车轮掉下,樊会双手抬轴奔跑,挥汗如雨,嘴角歪斜,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做斜口镇。

        为了避免宗族势力过大,大明在安置流民的时候,有意进行了分割,一个同村和同族的人,不会超过五十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是分割到其他镇子。

        王寿银拿着自己的身份牌,上面写着斜口镇佑明新村二十一户。

        在村长的带领下,王寿银和妻儿来到了他们的新家。

        这是一处很小的院落,只有三个房间和两个厢房,一个是厨房,一个是柴房,所有的窗户和房顶上都涂上了桐油,房顶也铺上了一曾新的瓦片,但从墙壁的色泽来看,应该给一处破旧的宅院翻新的。

        大门是新造的,上面还散发着一股澹澹的桐油香,院子里的围墙也是一圈半人高的栅栏,可谓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

        桐油,即桐树果实产生的油,在古代的天然涂料里,桐油是重要的原材料,唐朝的《本草拾遗》等典籍里,就有了对桐油的详细记载。

        发展到唐宋年间时,桐油的用途就更广了,既可以被用作制作“油灰”,作为建筑和造船时的材料,还能拿来制作“桐花烟”“桐膏”,公认宋朝文人圈里受追捧的“高档奢侈品”。但在明代以前,桐油产业,却也十分“低调”——因为太贵了。

        后来朱元章大力推广,昂贵的桐油才能飞入百姓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