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毛传与齐鲁韩争雄,易有高费与施孟争胜,春秋有左传异军突起,礼又出现周礼与分高低,书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

        文字今古,师说歧异,种种分歧,更扰得经学讲坛迷雾重重。

        在此之前,曾有三次全体学术界的大讨论。

        一是西汉宣帝有石渠阁大会,二是东汉章帝有白虎观之议,三是东汉末郑玄不讲家法,遍注群经。

        石渠阁之会,重点讨论今文经内部师说繁粹的问题,讨论结果,不仅没有统一师说分歧,反而增立博士,加剧了经学内部异说的产生;白虎观之议,重点讨论今古文分歧问题,结果著为白虎通义,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加西汉谶纬迷信统一意识形态,对古文经说的优秀内容无所取正,并未达到学术统一的目的。

        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之时,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后,特别是自隋王朝设立郡国之学以养士,开设明经、进士科取才以后,没有一个统一的经解作教材和课试标准,势必给教育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隋文帝下令考试国子监学生,准备择优录用,可是“自正朔不一将三百年,师训纷给无所取正”,答案不能同意,众博士无法评出考卷

        这就尴尬了。

        而随着本朝科举考试兴起,众多儒门学子得到了晋升机会,偏偏由于儒家经学的答案不统一,给经学考试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房俊在领导科举考试改革之时,便大量删减经学的考题,反而增添了大量有关国学和算学的试题。若是经学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岂有沦落至如此境地

        嗯,不管房俊的本意是打压经学还是什么,反正儒家子弟就是这么想的

        作为儒学领袖,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的初衷,便源于此。

        房俊对此倒是不反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