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鑫所辖的北方大区,这些年同样也安置了不少来自南海各地的战俘人员,其中甚至不乏有一些欧洲人。

        目前军情局正在抓紧时间提审这些明军武官,从他们口中也挖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特别是关于大明当下在华北地区的军事部署状况,这正是战前情报所欠缺的部分。在天津一口气抓了这么多武官,正好能从他们的口供中得到交叉印证。

        在月初杭州事发,海汉宣布要讨伐大明之后,明廷这边也很快做出了反应。

        明廷自知武力远不如海汉,如果全面开战,只会让明军陷入各自为战,被海汉军分头歼灭的境地。而北京、南京两地,是海汉必攻之地,也是大明统治的象征,只要集中兵力守住这两座城池,那后续不管是反攻也好,议和也罢,总之都还能有回旋的余地。

        基于这样...基于这样的战略,明廷便下令华北地区的明军部队向顺天府集结,意图要在京师外围打造出铜墙铁壁。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明廷甚至被迫放弃了驰援北边的山海关,将驻守当地的边军当作了消耗海汉兵力的工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华北地区三条战线并不均衡的兵力部署状况。

        北方大区发动的三条战线中,北线的陆六师打得最为艰苦,在山海关与大明边军连场恶战,推进速度缓慢。

        中线由陈一鑫亲自指挥的部队轻松夺取天津,但随后却被大量的战俘拖慢了攻势,算是预料之外的突发状况。

        相较之下,南线的陆五师应该是最为顺利,从登莱一路推到了黄河边的利津县,才正式跟明军交了一次手。

        原本以为明军会在黄河沿岸部署防线,但海汉军到达黄河后,才发现当地的明军集结是集结了,却没有统一行动的能力,根本未能在海汉军抵达之前组织起像样的防线。

        于是陆五师师长孙丙几乎没有费太大力气,便击溃了利津附近的明军,然后顺利渡过了黄河。

        随后一路向北,经沾化、海丰、庆云,进入到河间府。这一路明军只在沿途围观跟随,却一直不敢出手阻拦海汉军的行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