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跑到海汉控制的地区躲避战乱是否会有不妥,甄朗认为没有担心的必要,那登州马家依托海汉的资源,短短几年间便成了山东数得上号的大商家,也没见有哪个州府明令禁止与马家从事贸易活动。而且马家早就邀请了他好几次,希望他能抽空到福山县作客,顺便商谈双方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合作。

        甄朗离开青州之前,还特地找了马家派到青州主持生意的一位掌柜,询问是否能去福山县暂住一段时间,毕竟当下这种乱世局面,说是到福山县去作客肯定没人信了。

        那位掌柜也是个机灵人,当即表示自己正好也好回福山,可以与甄朗同行充当向导。同时他也告知甄朗,只要把银子带够,到了福山自然一切都能安排妥当。

        甄朗虽说是地主出身,但也并不算那种目光短浅的土财主,对于这种收钱办事的做法也没什么意见。于是甄朗便用了两天时间准备了一支车队,老老少少共五六十口人,跟着那位掌柜一起到了福山县。

        他们一路行程要较纯靠两条腿的难民快得多,进入福山地界的之后,这边其实才刚刚知晓清军打进山东的消息,还尚未开始组织接收难民的准备工作,这个时候要在福山县弄一处临时住处倒也不难。甄家一行人到福山县的第二天,便由马家给他们安排,包下了一间客栈,一口气先付了三个月的钱。

        然后甄朗便在福山县亲眼见证了海汉人是如何调度安排,准备接纳即将蜂拥而至的难民。

        若论组织能力和行事效率,甄朗认为海汉人的表现无疑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明的地方官府。尽管发生战争的地方距离这里只有几百里远,但福山县的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无论是修建难民营还是组织粮食、帐篷等赈济物资,每一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甄朗还跟随马东强去见了海汉派驻福山县的那位年轻将军,这位陈将军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马东强的女婿,所以马东强很有把握地拍着胸脯向他保证,海汉军一定会保证福山县的安全,不管是难民还是清军,或是其他的武装组织,都不可能在福山县作乱。

        而对于海汉意欲将难民转运至海外安置的做法,甄朗倒是并不觉得意外,他早年间便听说过有登莱地区的民众逃难到南边,然后搭船出海投奔海汉国的传闻,显然海汉对人口的需求应该也不比大明北边的恶邻差多少。不过好在海汉倒不会动用武力从大明硬抢,而是借着大明发生内乱的时机接收战争难民,再将这些难民送到海外安置。这样做虽然对大明来说不太厚道,多少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但好歹也是给难民提供了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而且在甄朗看来,让这些难民能活下去还只是其一,若是难民无法得到及时救助,那么这些人一旦被逼到绝境,造反生乱几乎就是唯一的出路了。届时就算清军从山东退走,本地也会生出民变,所将造成的危害也必然不小。由此说来,海汉的做法在客观上其实是有助于山东的稳定。

        当然这热闹也不是白看的,很快海汉便找到甄朗,声称目前正在为赈济难民一事募集粮款,想知道他是否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甄朗心知肚明这是什么意思,当即便捐了一千两银子出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