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成思来想去,觉得他现阶段开店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他本钱不够,这几年的工资都还攥在他老子手里,一时半会儿拿不回来,他手里有的只是他这一周赚的这几百块钱,小打小闹儿都捉襟见肘,何况是开店。

        第二,他没有人,虽然可以雇,但起步阶段没有自己人盯着,总归不太放心,涛子倒是可以帮忙,但这小子没什么长性,一天两天能坐住,时间长了可费劲,他自己又不能现在就办停薪留职,别说他老子不答应了,他师父也未必答应,要知道,1991年的盛京,虽然已经有企业裁员,买断,甚至破产,但顾成的铁饭碗还是很铁的。

        因此,顾成觉得店要开,但时机还不太成熟。

        那么,他如何能在每天七点半收摊儿的前提下,保证每天七八十的盈利呢!

        答案是,搞批发。

        正所谓,薄利多销,他相信如果谈妥了几个肉铺,他的盈利也许不输当下。

        想到了就要做,于是当天下午,趁着没什么事儿,顾成便骑着三轮出发了,他沿着从家到早市儿的路,找到了所有进货渠道是农家猪的肉铺,为什么不选择进货渠道是肉联厂的肉铺呢,当然是因为他担心抢了肉联厂的生意容易被抓到小辫子,虽然肉联厂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他,但小心使得万年船,毕竟人心难测,要是哪个肉铺的老板眼红呢,把他捅出去了犯不上。

        最后,顾成锁定了两家肉铺,倒不是进货渠道是农家猪的肉铺只有两家,而是能让顾成保证盈利的肉铺只有两家。

        第一家肉铺小了一些,日需求量在150斤左右,也就是一头猪能出得数,要知道,一头猪的屠宰率大约在百分之七八十,也就是说,一头200斤的农家猪杀完之后大约可剩140斤-160斤。

        顾成跟第一家肉铺谈得是,日供150斤,各个位置价钱统一,可以按照需求配比,几番还价之后,进货价定格在了一块两毛八一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