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李信在经过燕国灭国,一战之后便飘飘燃了起来,其手底下兵是几乎都不把任何六国的人放在眼里,他们胜燕国是以少胜多,所以他认为楚国常年久居长江以南,而且国内奢靡之风泛滥,所以认为楚国不足为惧。

        朝堂之上,虽王翦等人上书认为李信带20万军队太少,太过冒险,毕竟对方可是疆域最大的楚国,而且在历史上也是鼎鼎有名的强国。

        李信仅仅带了20万人未免太小看楚国,但是秦始皇却坚定的站在了李信这一边,认为李信少年得志必将得胜而归。

        但是反对身故因并不在少数,许多曾将跟楚国有交战的老将也指出,如果是对楚国作战的话,那么打闪电战肯定是不行的,毕竟楚国后援坚实,而且又是家门口作战,所以如果李信长期直入的话,那么粮草问题将很难解决。

        其实这样的案例也不是没在秦国发生过。

        之前,武安君白起在坑杀赵国40万之后便长驱直入进入到赵国境内作战,但由于战线拉的太长,导致后期粮草不足,再加上六国协同作战从后断了白起的粮道,使得长平之战眼睁睁的胜利果实就此溜走。

        不过那一战实际上白起不能背锅,毕竟后面有范睢此等小人作乱,致使白起没有办法亲自指挥,但是李信和秦始皇两人各怀心思,秦始皇是想让李信压一压王翦和王贲的势头。

        而李信则是想通过灭楚一战证明他的实力。

        别人越是说白起办不成的事,他就认为自己越要办。

        因为只有这样成功的话才能名头盖过白起成为秦国第一猛将,届时不止自己面子上长光也给不断提拔自己的秦始皇脸上增光。

        其实李信的压力其实并不小,因为之前白起就已经差点灭了楚国,白起对楚国一战,使得楚国被迫迁都,而李信这次就要证明给天下所有人看,白起办不成的事情,我李信偏偏能办成,我就要灭了楚国,而最终秦始皇还是支持李信,让李信入楚作战。

        而盯着李信的不止是朝堂上这些人,还有楚国的那个老狐狸项燕,他从探子那儿听说攻楚的是一个年轻将领,而且自视甚高,这一下项燕的心算是落停了,毕竟过来人不是老奸巨猾的王翦而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