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科伦第十八次见到杜度,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科伦在澳门居住了两年,之前他在日本长崎从事贸易长达十五年,漫长时间的东方生活经历,让这位英格兰商人已经习惯用东方式思维思考问题。

        “皇帝陛下,您的军队像树叶一样,一望无际,您的粮食补给系统高效而有力,令人深刻,如果您在欧洲,一定是凯撒一样的皇帝·······”

        康乾皇帝和科伦已经是老熟人,两人很多年前便打过交道,私底下感情深厚,英国人一张嘴,杜度就知道这红毛夷要说什么,无非是敦促清国尽快落实之前签订的各项条约。

        “如果你们等不及,你们可以先行攻城,”

        红毛夷带来的援军加起来也才不过五百人,而且很多都是作为炮兵教官下放到乌真哈超炮队,剩余的就是些传教士,指望这些人攻城肯定不现实。

        科伦见拍马屁这个套路不能奏效,于是立即换上英格兰生意人的面孔,对大清国皇帝说:

        “陛下,因为中国北方海域海盗的出没,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已经很久没有运货返回雅加达,公司每天需要支付水手们的报酬大约三百两银子,这还不包括这次支付战死火炮教官的抚恤银,按照我国法律,国家需要赔付每名战死士兵家属一千英镑约合三千两银子的抚恤银,还有我们死去的传教士,尊敬的约瑟夫巴比特·······皇帝陛下,请允许我提议,将上面提到的这都些费用增加到之前不列颠王国与大清帝国达成的相关条约条款中,作为补充协议,不知陛下能否接受?”

        “可以,你们这次所有损失,折算成白银,朕给你们翻一倍,全部支付!”

        杜度对红毛夷身上表现出来的斤斤计较唯利是图极为反感。

        每次和这些金毛蓝眼的外番打交道,他都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那时他跟老汗从赫图阿拉出发,带着族中的货物去海西贸易,有一段时间是用狼皮换盐巴,每次交换时,狡黠的海西商贩也是这幅嘴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