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古言 > 雄兔眼迷离 >
        可建功与不建功,并非薛弋寒一人能说了算。自古未闻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何况他遇上的并非是权臣,而是权帝。

        薛凌不在京中为质,梁成帝怎敢许薛弋寒开疆拓土。

        也不算全然没有好处,至少西北那带的百姓安生了十几年,也由着薛凌在平城撒了十几年欢。更多的就是朝堂君臣情深,千古美谈。

        有了这些事做底子,她理不理解薛弋寒无关紧要,但肯定知道日常朝廷拨下去的那点军需,能让养着的将士吃饱穿暖已是不易,要说仓廪囤满显然是不现实。再说需要粮的地方多了去,哪怕让其在民间流通也有利于百姓生计,断无可能堆着大批黍米等发霉。

        薛凌那次去安城,到纯属撞上了运气。年底正值朝廷收了新粮,平安二城的粮又刚刚运到不久,还没分发下去。若换个时间点儿,安城粮仓能装一半已是丰裕。

        因此,与其说起战的征兆是下军帖要各守将点兵,倒不如说,朝廷开始备粮才是真真要准备放矢。毕竟,太平无事的时候,皇帝也会一时兴起,要求底下的人交个实数,看看自家养了多少马蹄子。各年节时,还有开支账目核查,这都需要在位名册。

        征粮就不一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先准备物资,刀枪戟剑一来,再吃不上饭,哪还有心思拼命。且此举有损民生,若是朝廷无故征粮,恐有民怨,稍微正常一点的皇帝,也不至于冒天下之不韪。

        这事儿多是就地开征,山长水远运送不易,押送的物资越多,需要的人工也越多,与其在路途上消耗,不如先就地征粮,实在不足,方由别的地方调运补齐。

        赶上好的年景,朝廷还会给个三五两银子权当买资。若是年景不好,全家性命一并征了去,男子扛刀,妇人炊扫,老弱孺童合力也能推个滚石。

        便是条狗,亦能牵了去,活着吠敌,亡了入锅。这种情况下,那几粒粮食,与其说征,不如说抢更为合理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